吃錯真的會要命!消炎藥≠抗生素,一招教你
昨天發布肺炎支原體今年提前爆發的文章之后,發現很多家長對于消炎藥和抗生素,是完全分不清楚。
頭孢、阿莫西林、布洛芬、紅霉素……只要孩子一生病,管他的,先用上再說。
但其實消炎藥和抗生素所針對的病情完全不同,吃錯了不治病,可能會要命!
那么,抗生素和消炎藥到底該怎么區分?哪些情況要用抗生素,哪些情況要用消炎藥呢?
這些常用藥是抗生素!
抗生素的正確說法是【抗菌藥物】,分為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藥兩類,對細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
注意!是對細菌有抑制或者殺滅的作用!也就是說,只有出現了細菌性感染,吃抗生素才是有效果的!
生活中常見的抗生素有:
1.藥名中有【X X 西林】
比如阿莫西林、氨芐西林、哌拉西林等。其中阿莫西林經常被認為是“消炎藥”。
圖源網絡
2.藥名中有【頭孢 X X】
比如頭孢唑林、頭孢氨芐、頭孢拉定等。這一類大家生活中比較了解,知道它們是抗生素。
圖源網絡
3.藥名中有【X X 霉素】
常見的有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紅霉素、羅紅霉素等。
圖源網絡
4.藥名中含有【X X 沙星】
常見的有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其中諾氟沙星就是我們常說的“氟哌酸”,拉肚子的時候常吃。
圖源網絡
5.藥名里面有【X X 硝唑】
常見的有甲硝唑、替硝唑、奧硝唑等。甲硝唑牙疼的時候經常吃。
圖源網絡
以上就是一些常見的抗生素,一定要記住藥品名字里面的關鍵字,這樣就能和消炎藥區分開!
這些藥是消炎藥,要牢記!
顧名思義,消炎藥就是降低或者解決身體炎癥的藥物。
不過,引起炎癥的因素比較多,組織受到傷害、遭到細菌感染、病毒入侵等都會引發炎癥。
其中和細菌感染相關的可以服用抗生素,抗生素殺死細菌之后,炎癥也就隨之消失。
但和細菌感染無關的炎癥,抗生素就不行了,需要消炎藥來處理。
比如感冒發燒了是病毒感染,要吃消炎藥,關節炎、痛風發作要吃的也是消炎藥。
生活中常見的消炎藥有:
消炎藥包括糖皮質激素和非甾體抗藥。
糖皮質激素藥名中一般都有一個“松”字。比如地塞米松、潑尼松、氫化可的松等。
圖源網絡
非甾體抗炎藥在藥名上面沒什么規律,但都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藥品。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等。
不過,對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來說,人體自身是可以分泌“可的松類”的“消炎藥”。比如感冒引起的嗓子發炎,不用任何藥,忍幾天就會自愈。
所以,對于消炎藥,雖然不會像抗生素一樣,吃多了容易產生耐藥性,但也要謹遵醫囑,按照說明書劑量服用,不能為了好得快,就私自多吃或者幾種消炎藥混吃!
什么時候該用抗生素?
什么時候該用消炎藥?
首先,不亂用抗生素是非常正確的觀念!
但是,當存在細菌感染的時候,不愿意用抗生素,也是萬萬不能的。
抗生素有利有弊,用于治療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時,就是抗生素利益最大化的時候。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抵制,而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輕則延誤治療,重則引起并發癥,并發癥嚴重可導致死亡。
其次,細菌性感染有很多臨床癥狀,相應的檢查結果也能表明。
醫生會根據這些情況進行綜合判斷,謹遵醫囑,按量服藥,才會讓疾病好得更快些。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確定要服用抗生素,癥狀短暫好轉之后,千萬不能私自停藥!一定要遵醫囑把藥吃完,吃吃停停很容易造成細菌耐藥!
至于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感冒、發燒、頭痛,到底要不要吃抗生素呢?
還是一句話,要看情況。
普通感冒都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和細菌感染無關,所以不用吃抗生素。
但如果孩子感冒之后繼發了細菌感染,引起中耳炎、扁桃體咽炎、氣管炎、肺炎等疾病,那就需要用到抗生素來治療。
至于消炎藥的使用原則,也和抗生素類似,在任何情況下不能私自亂服用。
甾體類消炎藥是激素類藥物,有很多副作用,還可能會掩蓋一些臨床癥狀,影響疾病的診斷,所以一定要遵醫囑謹慎使用。
非甾體類消炎藥也是一樣,拿我們常用的布洛芬來說,雖然它有解熱的功效,但也只能暫時降溫。體內藥效消除之后,體溫可能會再次升高。
所以孩子發燒之后,我們應該重視發燒背后的原因,對癥治療,而不是僅僅吃藥退燒。
總的來說,抗生素和消炎藥的使用,都要盡可能地謹遵醫囑,不能私自濫用。
了解哪些藥品是抗生素,哪些是消炎藥,明確它們不同的功能,才能讓我們的用藥環境更透明、更健康,才能更加科學、專業地保護孩子和我們自己!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