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外語電影,繁體字幕也能無痛理解;去港臺旅游,讀菜單、景點說明都沒有障礙;甚至在日本看到指示牌、鐵路站名,也能理解個八九不離十……明明只學過簡體,為什么這些漢字我們也看得懂?

word簡體字怎么變成繁體字_繁體字改成簡體_繁體字變成簡體字

日語警示牌,看漢字也能明白大概意思丨

簡體和繁體,長得就很像

第一個原因是,簡體、繁體字字形相似,認繁體字有一定規律可循。

20世紀50~60年代,我國將漢字規范化,包括整理異體字、漢字簡化、規范字形、正音等。在漢字簡化的過程中,通過整理民間流傳的簡化字、草書化楷書、新擬部分單字,共同組成了現在的簡體字。

繁體字標準則有臺灣地區的標準字體和香港地區的常用字字形。

通過一些簡、繁體字的對應規律,我們看到繁體字,便能夠推測出簡體字。

繁體字改成簡體_繁體字變成簡體字_word簡體字怎么變成繁體字

繁體字改成簡體_word簡體字怎么變成繁體字_繁體字變成簡體字

草書楷化舉例:愛[愛]、貝[貝]、參[參]、長[長]、當[當]丨裴偉娜 2012

漢字簡化時,一些字或部件有特定的簡化方式,讀者可以由此推理。

例如言簡化為讠、貝簡化為貝、門簡化為門、長簡化為長。只要掌握了這些規律,便可以輕松認出説話(說話)、賄賂(賄賂)、聞(聞)、們(們)、張(張)等。

另一個簡化方法是部件省略,即保留原字有代表性的部分,其他省略不寫。

比如飛[飛],從唐代起就有了去掉“升”的上下兩個“飛”的寫法,現行簡化字在此基礎上再簡化為一個“飛”。競[競]亦是截取原字的一半而完成簡化。點[點]是將“占”和“黑”的四點結合而成。這些情況下,看到繁體單字,很容易聯想到對應的簡體字。

一個研究測試了40名學過簡體字的印度尼西亞人識讀繁體單字的能力。他們的平均正確率是66%,其中簡繁體字形越是相關,正確率越高。部件省略的電(電)、開(開),簡化常用部件的現(現)、問(問),字形非常相似的強(強)、愛(愛)等字,正確率都達到了85%以上。而買(買)、葉(葉)的正確率不及39%。受試者主觀上認為更相像的字組,正確率也更高。

即使不認識,根據上下文也能猜

在閱讀時,上下文能幫助我們理解句子的意思,從而猜測不認識的繁體單字。

國家《通用規范漢字表》收錄的3500個一級常用字中,只有40%對應不同的繁體字,其余60%都是簡體、繁體同形。大部分字都能認出,再根據語境去猜一兩個不認識的字,就會簡單很多。

繁體字變成簡體字_繁體字改成簡體_word簡體字怎么變成繁體字

word簡體字怎么變成繁體字_繁體字改成簡體_繁體字變成簡體字

3500個常用字中,有60%都是簡繁同形丨自制

買作為單字比較難認,但放在句子“我一般在超市買菜”中,根據文義推測就能簡單不少。新加坡慣用簡體的中文系大學生辨識常用繁體字,單字正確率為83.5%,而放在詞匯中,辨識率提升為91.3%。中國臺灣高中生辨識簡體字,單字正確率46.4%,詞匯正確率66.9%。

那么,簡體使用者閱讀繁體字,與繁體使用者閱讀簡體字相比,有難易之分嗎?

有的。

簡體使用者,識別繁體更容易

因為簡化漢字時,將不同釋義的繁體字合并,出現了更多一字多義的情況,所以簡體字使用者通過上下文猜字的能力更強。

例如“他要面子[面子]”和“他要面條[麵條]”,繁體字“面”指臉(面目)、方位(前面),“麵”指小麥粉制品(麵包);簡化時將兩者合并,這樣簡體使用者只能根據上下文判斷其含義。同樣的例子還有皇后[皇后]和后來[後來]、發型[髮型]和出發[出發]、胡須[鬍鬚]和必須[必須]等。

word簡體字怎么變成繁體字_繁體字改成簡體_繁體字變成簡體字

“干”其實包含了傳統字“干”、“乾”、“幹”三個字丨自制

認知科學學者還發現,識讀簡體字時細節更重要,而識別繁體字時更注重整體。

香港浸會大學教授曾耀基等邀請了800名受試者,請他們看一些漢字/詞語或人造的錯誤字/詞,判斷它們是否正確。研究發現,字詞的常用性、詞語長度、筆畫多少、詞義多少、單字能組成的詞語數量均會影響判斷的準確性和速度。其中詞語長度、筆畫多少這些一個詞本身的特性,對簡體字判斷的影響更大,而組詞數量、詞義多少這些需結合語境的特性對繁體字判斷的影響更大。研究者的結論稱,閱讀簡體時單字的細節更為關鍵,而閱讀繁體時更需要注意整體。

其中緣由可能是,漢字簡化之后,不同意思的字形更加相像,需要讀者仔細辨別,例如僅[僅]、儀[儀]、漢[漢]的右側,繁體中相差甚遠,而簡化字比較相似。

word簡體字怎么變成繁體字_繁體字變成簡體字_繁體字改成簡體

word簡體字怎么變成繁體字_繁體字改成簡體_繁體字變成簡體字

符號代替:不同部件均被乂、又、點等代替,使字形更相似了丨自制

香港大學蕭惠文教授團隊則通過實驗,比較了簡、繁體中文使用者在辨識漢字時,更注重整體字形還是局部特征。他們選取左右結構或上下結構的字,兩個字為一組,指定字組的某一半,請受試者判斷是否相同。以“鄧”和“對”為例,左側相同,右側不同(結論不一致);而“鄧”和“時”則兩側均不同(結論一致)。如果結論不一致的字組比一致的回答錯誤率更高或用時更長,說明受試者回答時受到了整體字形的干擾;反之則代表更注重局部。

研究發現,字組為簡體或簡繁同形字時,簡體使用者比繁體使用者更注重局部,而對于繁體字組,兩組受試者的反應沒有區別。這個結果說明了簡體使用者看到自己熟悉的漢字時更關注細節,而判斷繁體字組的時候,因為不熟悉這些字的寫法,遂只能關注整體。

總之,“自然而然”就會讀繁體字,并不是什么奇特的超能力,而是繁簡同形字、相似字形聯想與聯系上下文猜測的結合。繁體地區的朋友們,讀簡體如果遇到困難,可以考慮多關注細節,再多練習“根據語境猜猜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