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感染外寄怎么辦?教你“醫”招解決煩
不知不覺中,2020年的春天早已經悄然而至了。全國各地的氣溫開始逐漸提升,頗有迎來初夏的味道。對于養魚的魚友們來說,每逢春夏交替的時候,適當地給自己心愛的魚兒補充一些活食增加營養,不僅能夠增加營養增強魚體的發色,還能夠促進魚兒的發情繁殖。
可是給觀賞魚投喂活食也有一些隱憂和風險,一旦處理不好消毒殺菌工作,就會給魚兒帶去寄生蟲感染的危險。尤其是在春夏之交的時候,氣溫變化比較頻繁,特別容易誘發外寄感染,這些可恨的寄生蟲特別喜歡與魚兒約在春天相見。
今天老青年就和大家聊一聊觀賞魚如果一旦不慎感染了寄生蟲,我們該采取怎樣的治療手段來讓自己的愛魚恢復健康。
水族寄生蟲感染的病癥主要是有內寄和外寄的情況。
對于內寄來說,實際上魚體發病感染的幾率和比例并不是很多。魚友們在沒有生物解剖和實驗室電鏡檢查的條件下,只能是通過外部觀察來進行經驗性的判斷魚兒是否感染內寄,這就導致了絕大多數因為無菌性或細菌性腸炎引起的癟肚、魚體消瘦等病癥誤判為內寄,往往因為治療方向上的錯誤最后導致遺憾的發生。
而體外寄生蟲感染病癥特征十分明顯,即便是稍有水族經驗的魚友也很少能出現誤判的情況發生。而且外寄感染也占了觀賞魚寄生蟲感染疾病的絕大部分比例,所以今天咱們就主要聊聊三種比較常見的外寄感染疾病以及治療手段。
白點病——小瓜蟲
作為外寄感染的普發性病癥非白點病莫屬。由于魚兒體表感染小瓜蟲后,身體會遍布呈現白色的卵囊,看上去就像是白點一樣,所以水族圈里俗稱白點病。
由小瓜蟲感染引起的白點病雖然具有普發性,但是實際上在外寄感染的病癥中它的危害性并不算大。通常只有第一次經歷白點病的水族新手才會特別緊張,而通過簡單的治療手段比如升溫+下鹽就能夠把它們解決掉之后,新手在通向老手的成長之路上經驗值又會增加一分。
小瓜蟲屬于原生蟲,而且小瓜蟲的致病感染屬于原蟲感染類中危害性較低的哪一種。一般情況下,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溫差較大的變化時會出發小瓜蟲的激發。而我們在魚體表面發現的白點實際上是小瓜蟲寄生在魚體時的包裹體。
殺滅小瓜蟲的藥物十分普遍,在水族圈里曾經的硫酸銅大法不僅可以殺滅水中的原蟲,而且還能夠對包裹體有著滅殺作用。但是由于這種方法使用的太過普遍,導致小瓜蟲的抗藥性也越來越普遍,使用硫酸銅的效果也沒有原來那么顯著了,但是并不代表它無效,我們只是需要更多的治療時間和耐心而已。
這里推薦一下老青年遇到白點病時采用的治療方法(屢試不爽)。發現白點病時把水溫逐漸提高到28-30度,通過提高水溫來加速小瓜蟲包裹體的成熟脫落,減輕魚體的負擔。同時在水中按照水體容量添加適當的大鹽和小蘇打,以此來削弱原蟲的活性。最后我們采用水族藥品全缸潑灑或硫酸銅藥浴等手段來加強治療效果即可。
對于小瓜蟲引起的白點,老青年的原則是盡量還是選擇減少用藥的方式來治療。老青年特別反對的是那些采用孔雀石綠、硝酸亞汞等高毒化合物來治療魚病的方法。不僅僅是因為它們使用起來不好把控劑量,而且還有毒害人體的潛在危害。如果家中有幼童的水族玩家,還是盡量遠離這些玩意。永遠記住這一條,我們是在玩魚,不是在玩命!
頭洞、凸眼病——鞭毛蟲
鞭毛蟲是一個內外兼修的壞蛋!它不僅能夠引起魚體體表的感染,而且還能引起很多內寄型的病癥。目前水族界甚至水產界關于鞭毛蟲的致病研究還沒有一個特別清晰的系統論斷,但是我們可以明確在水族界里一些比較典型的病癥就是它干的壞事!其中頭洞病和凸眼病就是兩種由它引起的觀賞魚疾病。
頭洞病是在投喂活食中出現較為常見的疾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是對于魚的傷害不小,很多感染頭洞病的魚兒經過治療康復后,之前的品相都遭到破壞。凡是遭受鞭毛蟲傷害感染頭洞病的觀賞魚,基本上在品相上與全品、精品無緣了。
頭洞病癥狀初期表現為魚體頭部組織開始出現不易發現的小孔,隨著病情的加重,小孔慢慢腐蝕變大,這個時候往往會伴發潰爛發炎,常有白色濃狀物分泌。而且這個階段鞭毛蟲的感染幾率大大增高,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引起繼發感染,全缸爆發。
鞭毛蟲引起的感染另外一個典型病癥就是凸眼病,但凸眼病并不是只是由于鞭毛蟲感染所導致的。觀賞魚出現凸眼病癥的情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感染結核菌或者氣胞菌引起的眼球突出的情況,一種是由于感染鞭毛蟲引起的凸眼病癥。很多魚友并不清楚如何區分和判斷兩者之間的區別特征,所以在治療方向上產生了困擾。
觀賞魚因為細菌感染導致的凸眼情況往往會伴隨有蒙眼的狀況出現,尤其是結核菌感染的病魚,在患病中后期的魚眼眼球內部會有白斑、白核出現,如果不能及時治療會導致觀賞魚徹底失明。水族愛好者可以據此特征并結合水質優劣的判斷來區分即可。
對于鞭毛蟲感染引起的凸眼病,魚體體表會出現顏色晦暗發黑的特征,如果再伴發凸眼,那基本上是由于感染鞭毛蟲所引起的了。
治療由鞭毛蟲引起的疾病采用大白片的療效比較好,如果因為價格的因素,可以退而求其次采用甲硝唑也可達到治療效果。對于頭洞引起的組織潰爛破損情況,同時用黃粉做好清創殺菌基本就沒有什么問題了。
開口病——錨頭蚤
錨頭蚤屬于甲殼類寄生蟲,自然環境中分布范圍廣,細分種類多,不僅能夠感染觀賞魚,而且還能感染蝦、螺等水族生物,危害性極大。它們和蚊子一樣,都是雌性為非作歹,而雄性往往都是溫良恭儉讓的無害生物。
錨頭蚤在低水溫環境時會在魚鱗下蟄伏起來,隨著水溫逐漸升高開始逐漸孳生。當水溫達到15℃以上時,錨頭蚤完全恢復活性并進行大量的有性繁殖。在水溫25℃條件下只需要3天的時間,錨頭蚤就能從卵囊孵化至撓足期幼體。一旦它們接觸到魚體,就能夠刺穿體表寄生下來。
家中飼養觀賞魚的魚缸環境和溫度極其適合錨頭蚤的快速發育和繁殖,所以一旦發現缸中感染錨頭蚤需要盡早及時的滅殺,否則會導致全缸魚都遭受它們的屠戮。
發生錨頭蚤寄生感染的觀賞魚體表會有發炎癥狀,魚體發黑顏色晦暗,魚的狀態也會表現為焦躁不安,呼吸急促,食欲不振,逐漸消瘦。錨頭蚤寄生的部位是多發性的,魚體各個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寄生感染。
由于觀賞魚感染此病多是由于投喂活食引起的,所以寄生在魚兒口中的比例特別高,而發生寄生感染的一個典型癥狀就是魚兒的嘴巴閉合不嚴,甚至病情發展到中后期的魚兒會出現張大嘴的現象,俗稱“開口病”。
而錨頭蚤寄生在魚體體表的癥狀表現為體表出血、發炎、掉鱗、潰爛,而且寄生處的損傷部位是不規則輪廓,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特征。同時由于體表持續性的破損,往往又會伴發細菌感染,引起復合性疾病,增加治療的難度。
在治療方面,水族市場上常見的商品魚藥有很多都可以殺死錨頭蚤。這些水族藥品實際成分主要是敵百蟲或者阿維菌素,魚友們在購買時候選擇一些大廠品牌即可。
但是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這些藥品只是對于錨頭蚤無節幼體、橈足幼體的滅殺有較強的效果,而對于寄生在魚體已經發育至成體階段的蟲體效果并不好。而有些自作主張的魚友試圖想通過下鹽的方式殺滅蚤類的方法并不可取,道理和上面一樣,而且效果也無法和藥品相比。
由于錨頭蚤屬于大型蚤,細心的魚友在觀察患病魚體的時候通常都能肉眼可見寄生在上面的錨頭蚤,可以用鑷子把感染部位的成蟲摘除,并做好傷口的殺菌(黃粉或碘伏涂抹)工作就能消除掉它。對于感染部位較多的病魚我們可以采取多次摘除的辦法,同時在整個治療期間做好整缸水的藥物殺蟲工作。通過全缸下藥+手動摘除的方式就會徹底消除掉錨頭蚤的危害。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