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省市匠心薈聚,上千尾金魚爭妍斗奇
“匠心獨具——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2020年宮廷金魚特展”開幕
9月16日,由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主辦,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與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承辦的“匠心獨具——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2020年宮廷金魚特展”開幕。來自全國12個省市、30多家養殖場的70個品種、1200多尾金魚先后亮相,展覽將連展10天,于9月25日閉幕。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崔利鋒、副站長于秀娟,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麗英、休閑垂釣協會會長魏寶振、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賈麗等出席開幕式。
據了解,此次舉辦金魚展覽是為了更好地留住城市的記憶,宣傳推廣宮廷金魚文化,展示首都農業風采,堅持金魚養殖技術推廣、金魚歷史文化傳承,體現都市型現代農業城市服務功能與休閑展示功能,拉動休閑漁業產業發展。希望在全國人民共同抗疫的背景下,宣揚積極進取、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奮斗精神,共享休閑農業發展帶來的美好生活。
崔利鋒指出,按照目前農業農村部對我國漁業產業的分類方法,休閑漁業是漁業五大產業之一,觀賞魚產業是休閑漁業的重要內容,金魚產業又是觀賞魚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休閑漁業發展,2012年,原農業部出臺了《關于促進休閑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7年,啟動休閑漁業品牌培育“四個一”工程。作為漁業三產融合、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休閑漁業發展迅猛。據估算,2019年休閑漁業總產值超過900億元,比2010年翻了兩番。
崔利鋒表示,觀賞魚產業是和廣大市民和市井生活最直接、最息息相關的休閑漁業類型。2018年,我國淡水觀賞魚產業直接產值77.28億元,其中,金魚產業約為12.88億元。全國除西藏外,所有省市都有金魚生產養殖,并且形成了以京津地區、福建、山東、蘇杭地區以及廣東等地為代表的全國金魚主產區。以金魚為代表的觀賞魚產業已成為漁業新的增長點,在新的歷史時期,發展以金魚為代表的觀賞魚產業,不僅能深度挖掘漁業資源、推動漁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促進漁民就業增收,更能滿足人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馬麗英表示,此次展覽恰逢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際,同時,正值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作為休閑農業的一部分,展覽也可愉悅首都市民休閑生活,為拉動觀賞魚產業發展、富裕農民和養殖戶貢獻力量。北京是中國金魚的發祥地之一,歷來就有養殖和賞鑒的傳統。北京市現有觀賞魚養殖場240余家家,養殖面積6798.57畝,直接從業人員700余人。北京市觀賞魚養殖品種構成上,金魚、草金魚約占50%,錦鯉約占40%,其他品種約占10%。養殖模式逐漸向工廠化、生態節水方向發展,占比養殖面積達到40%。京郊草金魚苗種年產量在12億尾左右,商品魚2億尾;金魚苗種年產量在8000萬尾左右,商品魚1000萬尾;宮廷金魚苗種年產量200萬尾,商品魚不到2萬尾。錦鯉每年產出苗種9億尾左右,商品魚600萬尾。
馬麗英指出,為了推動北京市觀賞魚產業發展,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觀賞魚創新團隊、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在觀賞魚產業科研、宣傳、推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從2010年起致力于休閑漁業工作,多年堅持實施推廣觀賞魚進城入園項目,在北京市30多家社區、10多個公園、20多所學校、兩家醫院開展觀賞魚宣傳推廣活動,在公共場所建立了12個觀賞魚休閑景觀,舉辦了8屆金魚錦鯉大賽,在觀賞魚飼料、魚病、育種、分子遺傳、宣傳推廣服務等方面成績顯著。
此次展覽采用傳統木海與水生植物造景、盆景展示相結合的方式,打造盆盎生趣、金鱗悠然的美好景觀享受。歷史文化展區采用情景再現模式,聲情并茂、活靈活現地展示出金魚的歷史發展脈絡與華夏文化底蘊;藝術文化展覽匯集了當代畫家對金魚的藝術詮釋。
此次還特設了武漢地區金魚展專區。武漢專區以10個木海組成,展出了武漢特有的貓獅品種,以及極具武漢本地特色的珍珠品種。這個專區展現出了武漢觀賞魚業者和魚友,抗擊疫情和洪水的拼搏奉獻精神,養殖金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堅持不懈、克服萬難的執著精神。
本報記者 胡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