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魚種類
燕子美人魚,學名為(由于1974命名),英文名為,別名為絲鰭彩虹魚、新幾內亞彩虹魚,最初分布在澳洲以及愛爾蘭西部地區,屬于卵生魚類,人工繁殖難度較高,不建議個人嘗試繁殖。
燕子美人魚,魚身為一個紡錘狀的梭形,魚吻部位較尖,尾鰭為一個近似透明的半圓形。此魚最為明顯的特征是背鰭,分為前后兩段,游動時第一背鰭高高聳起,仿佛倒插在脊背之上,第二背鰭與臀鰭已逐漸演化為細長的絲帶狀,呈黑色。體表的顏色因為品種不同大致分為橙、青、藍三種顏色。
目前為止,一共發現了三個品種的燕子美人魚,分別是新幾內亞品種、澳大利亞品種、奧士蘭州品種。最早發現的就是新幾內亞品種,也被稱作新幾內彩虹魚。澳大利亞品種的燕子美人魚的體色相對要暗弱一些。奧士蘭州品種的鰭邊鑲嵌著美麗的黃色。
燕子美人魚的成魚體長一般為4-5cm左右,適宜生長的水溫大概約為26-28℃,水質的PG值大概在5.8-6.5之間,水質硬度在5-12°N,喜愛在中上層水域活動。雖然在國內外均有燕子美人魚繁殖成功的案例,但由于其難度偏高,故不建議個人愛好者嘗試。
一般燈魚的食物都可作為燕子美人魚的飼料,例如豐年蝦、紅蟲、線蟲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燕子美人魚的魚嘴開口較小,在選擇飼料的時候一定不要選擇顆粒過大的飼料。
燕子美人魚的性情十分溫和,可以和其他同樣溫和的熱帶魚共同飼養,例如月光魚、麗麗魚等。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燕子美人魚進入發情期的時候,它會顯得有些沖動,會追在同類甚至異類的身后,不斷的展示騷擾。
更多燈魚、燈魚飼養問題請到燈魚論壇詢問。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