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三江新添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201項,包含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類別。
圖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截圖
其中,三江縣的傳統技藝【三江茶制作技藝】,民俗【三江吃刨湯習俗、侗族婚俗、侗族行歌坐夜】4個項目列入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它記錄了人類社會的重要特征,如生產生活方式、風俗民情、文化觀念等。柳州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長期傳承下來的。
今天,讓我們細說三江新添的4個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吧!
01 三江茶制作技藝
三江侗族自治縣屬九萬大山穹褶帶和龍脈褶斷帶,山茶科植物繁茂,歷史上茶葉、油茶樹等山茶科植物都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目前茶園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茶葉的“早春”優勢全國聞名。
采摘鮮葉。攝影:石峰
三江茶制作技藝是三江侗族自治縣一種歷史悠久的茶葉加工技藝。采摘的鮮葉有老嫩之分,嫩葉制作紅茶、綠茶,較成熟的芽葉加工成煮制打油茶的黑茶類,外形分散茶和圓餅形兩種,歷史名茶有高露茶、加雷茶、牙己茶等。
攤涼(左)炒制(右)。攝影:石峰
將烘焙好的茶葉在簸箕內反復揉捻,使茶葉增加黏性(左)、將揉捻好的茶葉均勻放在鍋頭里烘焙,充分把茶葉里面的水分烘干,炒制茶葉軟化,把茶葉的香氣提煉出來(右)。攝影:石峰
三江茶傳統制作技藝加工好的成品茶(圓餅形緊壓茶)。攝影:石峰
三江茶制作技藝目前廣泛分布于三江侗族自治縣及周邊地區各村鎮,制作技藝大體相同卻也有一定差異。
02 三江吃刨湯習俗
三江吃刨湯習俗是三江侗族自治縣侗、苗、瑤、壯、漢等各族人民集體勞動、互幫互助、共慶豐收、共話友誼的一種集體民俗活動,通常在年關殺豬、遇紅白喜事,或村寨節日慶典時都會舉辦。
三江吃刨湯習俗之祭祀?組圖攝影:梁爽
三江吃刨湯習俗之集體吃刨湯前款師講款?攝影:劉駿
此習俗在廣西以三江侗族自治縣最為典型,它廣泛存在三江侗族自治縣15個鄉鎮村寨,以林溪鎮、八江鎮、獨峒鎮、良口鄉等侗族少數民族聚居鄉鎮最為典型。
三江吃刨湯習俗之婦女們圍坐吃刨湯。攝影:劉駿
三江吃刨湯習俗以集體傳承為主,三江人民均是實踐、傳承人,它體現了農耕社會自給自足、互幫互助的特點,是一種參與面廣、互助性強、綜合性強的民俗活動。今天,在文旅融合中,吃刨湯已成為當地展示民風民情的重要內容。
03 侗族婚俗
侗族婚俗是侗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發展的獨特民俗。包括擇配、說合、訂婚、迎娶、新娘回門六個基本內容,充分體現了侗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
行歌坐夜是侗族婚俗中的擇配方式之一。攝影:楊曉丹
新娘打油茶招待家人。攝影:石峰(左)新娘挑水。攝影:梁爽(右)
新郎家準備禮物送到新娘家。攝影:吳練勛(左)、梁爽(右)
侗族婚俗盛行于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聚居區,其中以林溪鎮、獨峒鎮、八江鎮、梅林鄉、洋溪鄉、良口鄉為典型代表,其他幾個鄉鎮也有分布。
攝影:吳練勛
侗族婚俗通過群體傳承,人們在儀式中,通過長輩的口傳身授,世代相承,每一個人都是當然的傳承人。
04 侗族行歌坐夜
行歌坐夜(俗稱“坐妹”或“行歌坐月”),侗語叫“了令( yamv)或“了翁”( ),是侗族青年男女一種古老的交往活動和戀愛方式。
侗族行歌坐夜的活動場所都在室內,即在勒勉(姑娘)們家中的堂屋或火塘邊,坐夜的對象是異宗族的勒漢(小伙)和勒勉,同宗族或同樓團的青年男女禁止相互間行歌坐夜。主要有走寨、“喊門”對歌、“歌堂”對歌、煮宵夜等基本內容。
勒漢在夜晚走寨。攝影:梁爽
勒勉在火塘邊紡紗,等待勒漢來行歌坐夜。攝影:梁爽
勒漢彈唱琵琶歌喊門。攝影:梁爽
“歌堂”對歌。攝影:梁爽
勒漢勒勉一起喝油茶。攝影:梁爽
侗族行歌坐夜是群體性生活民俗,主要分布在林溪、八江、獨峒、同樂、良口、老堡、洋溪、富祿、梅林等鄉鎮的侗族村寨。
最后,附上《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供大家查閱:
第九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名單
圖源:廣西文化和旅游廳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保護非遺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