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的出血病治療方法
出血病:
魚體出現出血點,各鰭由鮮紅充血變成蒼白而爛掉,腮絲也由紅變白,部分爛掉。解剖內臟有出血點 。常并發腸炎。發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停食4~5天,全缸投 青霉素(90×45×60cm魚缸)80萬單位,上、下午各1支,連續3天為一個療程,一般4~5天可治愈。②在病 魚缸內投放呋喃西林粉劑(1~5ppm),一般3天可得到控制,6天左右治愈。③把病魚放入10~20毫克/升的 呋喃西林或痢特靈的藥液或2%~3%的鹽水中浸泡10~15分鐘后,隔天1次。④嚴重者,在10千克水中,加入 100萬單位的卡那霉素或8~16萬單位的慶大霉素,病魚水浴靜養2~3小時。每天1次,一般2~3次即愈。 痘瘡病:
發病初期,體表或尾鰭上出現乳白色小斑點,覆蓋著很薄的一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灶部分的表皮增厚而形成大塊石蠟狀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長到一定大小和厚度,會自動脫落,在原處又重新長出新的“增生物”。病魚消瘦,游動遲緩,食欲較差,常沉在水底,陸續死亡。
防治方法:①用紅霉素濃度浸洗病魚50~60分鐘,對預防和早期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②用紅霉素0.4~1.0ppm濃度全缸遍灑,10天后再施用藥一次,有一定的療效。③用紅霉素濃度浸洗病魚后,再用呋喃西林0.5~1.0ppm濃度全缸遍灑,10天后再用同樣濃度全池遍灑,有一定的療效。 爛鰓病:
病魚鰓絲腐爛處帶有污泥。鰓蓋骨內表皮充血,有時被腐蝕成圓形的透明區,俗稱 “開天窗”。有時鰓絲尖端組織腐爛,造成鰓絲殘缺不全。因鰓絲破壞造成病魚呼吸困難,在水面呈浮頭狀 。病魚食欲減退,反應遲鈍,體質消瘦。
防治方法:①用5~1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魚體15分鐘 。②在水體中潑灑利凡諾,使水體中藥物終濃度達到1.0~1.5毫克/升。③用2毫克/升的紅霉素浸泡魚體15 分鐘。④養魚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滅菌。 腸炎病:
主要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腸道脹飽、排泄受阻,最后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病魚常常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突出,魚體呈呆滯,停在魚缸角落不動,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不進食,糞便白色。剖開魚腹 ,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部分腸道出現紅色,嚴重時全腸呈紫紅色,腸內無食物,有淡黃色 的粘液和血膿。
防治方法:①忌喂腐敗變質的飼料,注意保持水質清潔。②在5千克水中放呋喃西林或痢特靈0.1~0.2克,然后將病魚浸浴20~30分鐘,每天1次。③用呋喃西林或痢特靈藥液潑灑全缸,藥量每50千克水放0.1克。④按每1千克魚體重用0.1克的痢特靈拌在飼料中(粒狀或片狀均可)投喂病魚,每天1次,連喂3~4天。 白皮病(白尾病):
由于水質不潔,特別是魚缸中的糞便沒有及時清除,或因捕撈運輸、放養、
移缸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導致病原菌感染。發病開始時,只在魚的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一小白點,隨即迅速擴大,從魚體背鰭向后蔓延,以致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全部發白。隨著病情加劇,病魚游泳能力明顯減弱,體軀平衡失控,頭部朝上,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動和掙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間為此病流行季節,魚發病后2~3天即死亡,死亡率極高。
防治方法:①保持 水質清潔衛生,供給豐富的天然飼料。②用2%~3%食鹽水將魚藥浴20~30分鐘。③用1ppm漂白粉溶液藥浴。 ④用0.05~0.1ppm紅霉素溶液藥浴。 白頭白嘴病(爛嘴病):
發病時,病魚的頜部和嘴部周圍 的細胞壞死,色素消失而表現白色,病變部位發生潰爛,有時帶有灰白色絨毛狀物,因而呈現“白頭白嘴” 癥狀。嚴重的病魚,病灶部位發生潰爛,個別病魚頭部出現充血現象,有時還表現白皮、白尾、爛尾、爛鰓 或全身多粘液等病變反應。病魚一般體瘦、發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緩慢,不斷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該病特別容易感染那些頭部易受傷的魚。
防治方法:①防止此病的發生,關鍵在于平時要注意水的清潔。一旦發病,則傳染很快,所以一定要及時發現此病 。②對于患病的魚可用1:的呋喃西林溶液侵洗病魚10~20分鐘,且多次重復用藥,直至病愈。③將金霉 素5mg溶于5升水中連續浸洗病魚2~3天,病魚即可康復。④用1ppm漂白粉溶液對魚缸作消毒處理。 赤皮瘟(赤皮病、敗血癥):
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充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及腹部最明顯。背鰭、尾鰭等鰭條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或感染水霉。有時病魚的上下頜及鰓蓋 也充血發炎。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皮膚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防治方法:①在飼養管理中,操作一定要謹慎,盡量避免魚體受傷。②可用1%食鹽水,或5ppm的呋喃唑酮,或2ppm的高錳酸鉀,或2ppm的漂白粉浸浴魚體。③每升水用10毫克呋喃類藥物浸洗魚體。 豎鱗病(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
病魚體表粗糙,部分或全部鱗片豎起似松果狀。鱗基水腫,其內部積存著半透明或含血的滲出液,以致 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時,就會有液體從鱗基噴射出來,有的病魚伴有鰭基充血,皮膚輕度充血,眼 球外突。病魚離群緩游,嚴重時呼吸困難,反應遲鈍,浮于水面。金魚、錦鯉、攀鱸科、斗魚科和鳉魚科魚 等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防治方法:①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的四環素溶液中藥浴1小時;②用2%的食鹽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浸浴魚體10分 鐘;或用氯霉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霉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藥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③采用1%的鹽水浴配合氯霉素進行治療效果不錯。 癤瘡病:
病魚 皮下肌肉組織發炎,有相似潰瘍的膿瘡,用手摸之有浮腫感覺。膿瘡里面充滿膿汁、血液和大量細菌。魚鰭 基部充血、鰭條裂開,嚴重時
腸亦充血。熱帶魚中有幾種易染此病魚,如二年的虎皮、一年以上的小桃核、 紅桃核、蔓龍。這類魚特別易患此病而死亡。防治方法:①預防此病應保持水質清潔,
防止魚外傷 。②待膿瘡成熟后開刀排膿,再用呋喃西林水沖洗干凈,涂呋喃西林干粉或抗生素粉劑均可收到較佳效果。 嚴重者立即淘汰,發現身上有鼓皰者撈出單獨治療。③大型魚可肌肉注射青霉素4~8萬單位或用藥液沖洗瘡面。
打印病(腐皮病):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皮膚、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 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打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防治方法:①在發病季節,1ppm的漂白粉全缸潑灑,消毒水體,可防止此病發生。②每升水用20毫克呋喃唑酮浸洗魚體。③每立方水體用復消凈0.3~0.4克,全池潑灑。
水霉病(膚霉病、白毛病 ):
主要是撈捕、運輸觀賞魚時,稍為不慎,使魚體皮膚受傷,或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霉菌侵入傷口,受霉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后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于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霉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欲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①投入適量甲基藍藥水,或將患病的魚放在1%的食鹽水、盤尼西林水溶液藥浴15 ~20分鐘。②用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鐘,或用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 鐘。③用0.的孔雀石綠溶液、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魚缸內,以抑制霉菌的孳生。④可將病魚撈 出,把外傷處的白毛用鑷子撥下,在患處涂些呋喃西林干粉,也有一定療效。 鰓霉病:
此病只 有撬開腮蓋或解剖后,才能確診。病魚腮絲由鮮紅變成蒼白,由外緣開始糜爛,脫落。腮蓋骨內充血,中心 骨壞死脫落。腮絲之間粘膜增多,呼吸困難,輕者浮水面,重者沉箱底很快死亡。有的魚并發腸炎,解剖腸 出血,亦有潰爛的斑點。尤其是從魚店購買的魚易得此病,不易根治。
防治方法:①用紅汞治療, 其用量以使水變色即可,能保持3~4天,②撒呋喃西林粉劑,濃度為1~2ppm。③用抗生素(青霉素、金霉素 、紅霉素)。90×45×60(cm)的魚缸1次用80萬單位,上、下午各1支,3天為一個療程。一般2個療程即愈。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